中国第一家个体饭馆,真香
茶友网首页 个人中心
下载APP 下载APP
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

中国第一家个体饭馆,真香

悦宾饭馆是中国第一家个体饭馆, 1980年开业,至今已38年。38年来,同样的位置,同样的门脸,同样的店名。如今,已经传到第三代。



木头窗户大白墙,红彤彤的招牌上写着“悦宾饭馆”四个大字。饭馆不大,门脸破旧,所售菜品都是便宜的家常菜。但开业没多久,近百国家驻华外交官跑来门口排队,77家外国媒体争先来报道,几个月后,当时中国两位副总理姚依林、陈慕华一起来给店主拜年!


1980年的一天,第一个个体饭店开了业,这下可惊动了北京城,东城区的翠花胡同里一下子排起了长队。小饭馆,为何有这样大的来头,答案就在招牌上:中国个体第一家!



1934年,刘桂仙生于河北肃宁。在那个动荡的年代,她没少吃苦,却也学了一身做饭的好本事。


1952年刘桂仙跟丈夫郭培基到北京谋生。郭培基给内燃机厂当厨子,刘桂仙当保姆做饭。


▲悦宾饭馆创办者郭培基和刘桂仙的合照


1979年4月,国务院批转《关于全国工商行政管理局长会议的报告》中,首次提出恢复和发展个体经济。那时,刘桂仙40多岁,家里有5个孩子,生活困难。为了吃饱肚子,也为了解决孩子们就业,刘桂仙决定试一试。




当时修理业、手工业开放了个体经营,但其他行业还未有明确政策。时任东城区工商局副局长的靳云平回忆:“刘桂仙给我的印象很深刻,别人问问没结果就回去了,她每天都来工商局问执照的事情,有耐性有决心。”


刘桂仙软磨硬泡了一个月。终于,工商局领导实在不忍她日日等候,就说:“这样吧,先斩后奏,你先开业,然后发照,回家准备去吧。”


当时全国都没有给个体户开办餐馆营业执照的先例,东城区工商局就拿来公用纸,手写了一个营业执照,大致意思是允许悦宾饭店营业。盖上公章签上字,这张编号为001号的个体餐饮营业执照终于办下来了。


刘桂仙夫妇


不仅如此,工商局还帮刘桂仙担保办理了一笔500元的贷款!


刘桂仙拿着这500元,买了电冰箱、4张旧桌子和十几把椅子。郭培基找来砖头和木材,把他们的一间平房改成饭店,又找了一个烤白薯的旧桶,把它改装成了灶炉。几番折腾下来,悦宾饭店已经有模有样。



饭店的架子有了,但是刘郭二人又碰上新问题——缺粮油。当时都是凭票购买商品,不管你有多少钱,没有相应的票,什么都买不到。


在二人发愁的时候,他俩开饭店的消息就已经传出去了。一次郭培基下班,一个胖子在胡同口拦住了他。


这个胖子说他也想开个饭馆,学习学习郭培基的先进经验。郭培基也没设防备,一股脑就把自己的经历全说了。并告诉了胖子,现在的问题是没粮没油。


结果第二天,郭培基在广播里听到他要开饭店的事。用的都是自己的原话。原来那个胖子不是厨子,是记者。广播一连播了好几天,家里来了个50岁左右的男子,进了门就把粮票本往郭培基手里塞,还急急忙忙地说:老郭,别让他们播我了,粮食和油我都给你送来了。


原来这个人是北京市粮食部门的。


万事俱备,两口子打算在十月一营业。又怕做的东西大家伙不爱吃,就决定在9月30日这天试营业一下。


到了9月30日,郭培基还正常去上班,结果一出门就被记者给拽住了,“您是打算今天营业吗?”郭培基说:今天打算试试。记者一听,这试试不就是表示开张了吗?赶紧赶回了报社。那时候都已经中午十二点了,已经准备下厂印刷的报纸,特地为这则新闻空出版面,给这历史时刻做报道。




郭培基进了屋才发现31平米的饭店满满当当都是人,刘桂仙已经把所有能吃的东西都卖出去了还不够客人们吃!


这时,还有三个人没吃上饭,于是郭培基向街坊借了两碗白面,和面,擀了面条做给他们吃,后来老郭才知道,这三人是《每日新闻社》的记者。还有个来自美国的记者激动地告诉郭培基:要在三天之内,让整个地球都知道他在这里开了饭馆!


后来在发往西方世界的消息里,他真的这样写到:在中国的心脏,美味的食品和私人工商业正在狭窄的小胡同里恢复元气。


刘桂仙与外国记者在一起


开张的第一天,刘桂仙赚了38块钱,这可比他们一个月的工资高!但是他们的饭菜,单价不贵。


刘桂仙没什么文化,也算不清成本和利润,定价高了自己心里又十分不落忍,干脆就稍微比单位食堂高点,一个素豆腐就卖一毛几!


悦宾饭店开张的消息,随着时间不断地被扩大宣传。外国人听到中国改革开放,有个人饭店了,都跑过来看看。


可店里只有四张桌子,没办法,来得晚就排号吧。最长的要排60天才能吃上。



饭店刚营业的时候,一般都是外国人和高干子弟,还有记者。多的时候一天能来二三十个记者,刘桂仙就在屋里炒菜,把窗户打开。记者在外面问,她在里面答。


美国大使馆曾提出要在悦宾饭馆包桌,每人10块钱的标准。那时砂锅白菜豆腐只卖一毛九,炒肉丝五毛六,油焖大虾两块四。外国人吃饭安安静静,不怎么说话,刘桂仙心里摸不准,想着是不是饭菜不好吃。直到看到空盘了,才放下心。


不过好景不长,刘桂仙发了财,周围就有人红了眼。由于饭店多是外国人,有人就污蔑刘桂仙是“特务”,邻居家的孩子都不愿意和自家小孩玩,在这么大的舆论压力下,刘桂仙好几次差点把饭馆关门。


就在他们一家人内心矛盾的时候,1981年大年初一上午,悦宾迎来了贵客:两位中国国家副总理,姚依林和陈慕华一起到悦宾给刘桂仙一家人拜年!


他们也告诉刘桂仙,不要怕。这一下就给刘桂仙和郭培基吃了定心丸。同年十月,《中共中央、国务院关于广开门路,搞活经济,解决城镇就业问题的若干决定》给刘桂仙和郭培基一样的人定了性质:社会主义个体劳动者。


从1992年开始,刘桂仙每天十点坐在悦宾饭店,一直盯到下午三点离开。大到选材用料,小到切葱切蒜,只要没入老太太“法眼”,都重来。也正是因为这一丝不苟的精神,悦宾饭店这么多年来没吃坏过一个人。


80年代悦宾饭馆的第三代


2007年,刘桂仙因心脏病回到河北老家静养。回到饭店,处处都是毛病。


于是75岁的刘桂仙重出江湖,所有人都在劝她歇一歇。但是刘桂仙说:人心隔肚皮,不盯着不行。


如今,悦宾饭馆创始人刘桂仙已经去世。可她的老伴儿郭培基还在,悦宾饭馆依然还在,她的子孙们秉承着她的理念,还在尽心尽力给人们做着饭菜。



转载于公号中国互联网电视+ ID:Newtvnews,已或授权转载